为助力我校师生深入把握国际传播行业发展趋势,明晰融媒改革与AI技术对新闻传播领域的深刻影响,提升新闻选题、撰写基础素养,近日,由人文学院主办,校党委宣传部、科研处联合参与的,“从融媒改革浪潮到AI工具的诞生——国际传播十年,如何感受职业幸福感”专题讲座暨宣传思想联络员开班培训成功举办。中国日报社天津记者站负责人闫东洁受邀担任主讲嘉宾,与现场师生共话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挑战。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娜出席开班讲座并作总结发言。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褚静,相关处室负责人、各基层党委(直属党总支)分管宣传工作负责人、宣传思想工作联络员、新媒体账号指导和运营教师、人文学院教师、相关专业硕士生及部分学生社团代表参加活动。讲座由人文学院副院长刘婷婷主持。

讲座中,闫东洁首先回溯了中国日报的发展历程,她指出,作为我国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力量,中国日报始终坚守“传播中国、连通世界”的核心使命,凭借专业化的内容生产、全球化的传播网络,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构筑起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成为中外沟通的重要桥梁。
在谈及融媒改革这一核心议题时,闫东洁强调,随着媒介生态的深刻变革,视频能力已成为主流媒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媒体转型的重点,更是国际传播工作者需突破的能力瓶颈。
针对AI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闫东洁分享了独到见解。她表示,AI工具正以高效、智能的特性重塑新闻生产全流程,但AI始终是辅助工具,无法替代人类在内容创作中的情感注入、价值判断与创新思维。她提出,未来十年,将是“AI伴生下的融媒改革”新阶段,新闻从业者既要主动拥抱AI技术,善用工具赋能工作,更要守住独立思考的底线,保持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与对创作的敬畏之心。

结合自身丰富的从业经历,闫东洁进一步分享了实践经验。她详细介绍了在科创、生态领域开展深度报道的思路与方法,强调要从专业视角挖掘故事价值;以缅甸地震现场报道为例,生动讲述了国际突发事件中,如何克服环境限制、快速响应、精准传递灾情信息的过程,让现场师生深刻感受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此外,闫东洁特别提及天津拥有丰富的国际传播素材,例如展现生态之美的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彰显文化特色的静海区音乐小镇、体现民生温度的河西区智慧化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师生开展本地化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了方向参考。
讲座尾声,闫东洁对国际传播工作者提出建议:一是要熟练掌握AI工具,将技术与传播实践深度融合;二是要始终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工具主导判断;三是在培养全局视野、把握国际传播规律的同时,深耕专业领域,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四是要以内容质量为核心,注重传播效果的精准落地;五是在采访中面对不同对象时,需秉持诚实、真诚、平视的态度,以好奇心驱动深度追问,挖掘更具温度与深度的故事。
今年3月,中国日报社与天津财经大学签署了国际传播合作框架协议。此次专题讲座的举办,不仅为师生搭建了与行业专家交流的平台,更搭建了理论与实践对接、校地资源联动的桥梁。未来,双方将深化合作,共同推动融媒体传播平台共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国际传播项目开展、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国际交流平台创建,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和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携手做出努力。


闫东洁,2013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2015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15年至今就职于中国日报,先后担任国际部记者、要闻版编辑、英国分社编辑、国内部记者,2025年6月起,任天津记者站负责人。擅长融媒体报道、国际传播。主要业务领域包括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在过去5年中,脚步遍布全国,关注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到访2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报道濒危动/植物保护成效及生态修复情况。曾赴缅甸进行地震灾后报道、京津冀洪水灾后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