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天财
《天津日报》刊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史洋理论文章:以科技创新助推 文化消费转型升级
2025-05-16 供稿单位:

以科技创新助推
文化消费转型升级

史 洋 董芗芊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谈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时指出,“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注重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当前,文化消费已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科技赋能带来全新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进一步顺应文化消费新趋势、新变化,在投放新工具、创设新场景、供给新产品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加速我国文化消费扩容提质增效。

  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发展文化消费新业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必须抓紧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这个关键,为塑造新型文化消费业态提供有力保障。

  一方面,夯实技术底座,畅通数字“大动脉”。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积极打造高端文化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探索创建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面提升文化领域共性技术的研发力度和能级高度,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着力创新文化产品服务介质与形态,不断加强文化消费终端的科技价值。同时,高效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大力推进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的现实应用,助力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数字动漫、数字娱乐等文化消费新业态的快速崛起,加快实现文化产业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增加文化消费总量夯实基础。

  另一方面,促进融合共生,打好发展“组合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统筹文商旅体全产业链布局。通过开展“人工智能+”等行动,大胆探索“破圈”“跨界”新路径,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体育深度融合,着力打破文化产业低水平“内卷式”竞争。破除传统行业壁垒的同时,有效实现不同领域的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强全产业链的韧性与活力,以复合型消费新模式构建“大消费”新格局,打造特色文化消费新高地。

  加强环境改造与重塑,丰富文化消费新场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这意味着文化消费动能的激发与提振,需要立足科技惠民乐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元、更高层次、更高品质的美好期待。

  其一,囿于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我国城乡、地域、代际之间存有一定的文化消费“数字鸿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到达率、及时性与便捷度亟待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标准化建设,建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同时,借助全景扫描、数字孪生、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水平、更高频次的云看展、云演播、云课堂等数字文化产品,创设更多沉浸式、交互式的消费环境,让文化消费更加简单易得、随需而变,文化产品更加形象立体、可知可感,文化体验更具获得感与幸福感。

  其二,积极培养数字文化消费尾部城市和乡村居民的数字文化素养和消费观念,发挥好云端产品的引流作用,以产品的持续创新和高频互动增强消费者黏性。在数字文博、虚拟潮购、交互娱乐迅猛发展的基础上,主动迎合文化消费新需求,提供高效便捷的线下消费渠道,灵活运用消费券、专项消费补贴、消费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营造良好市场氛围,着力构建起线上线下虚实交融、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使广大消费者不仅线上“种草”还能线下消费,促进我国文化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拓展产品内涵与外延,抢抓文化消费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作为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窗口,优质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推广至关重要,理应紧密把握时代发展趋向,以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品量质齐升。

  一是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建设文化领域高质量数据集,精准分析用户偏好、调整营销策略、定位受众群体,及时洞察并满足用户需求,拓展“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供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关注的是,其间应着力强化对数字文化消费过程的监管与治理,建立健全数字文化产品内容的审查审核机制,加强数字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广大文化企业更多将技术工具用于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性反思、提升文化品位上,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价值误区,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是准确把握好文化消费的双重属性,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表达和当代性转化。运用数字影像重构体系、视效合成矩阵等先进特效技术,助推国产IP实力跃升,匠心打造具有极强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中国数字文化品牌,大力开发如国产游戏《悟空·黑神话》、电影《哪吒2》等既具本土市场效应又可乘风“出海”“圈粉”的流行文化产品,以优质数字文化消费产品激活海内外消费潜能,探寻文化产业开放繁荣的新增长源,助力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作者分别为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财经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天津市教委社科重大项目2023JWZD26的阶段性成果)

链接: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5/16/content_143094_2179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