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天财
《农民日报》报道我校教育帮扶工作:为村庄留下红色致富源泉
2023-01-19


为村庄留下红色致富源泉

——天津财经大学教育帮扶侧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浩


  “来村里参观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感到有劲儿!”元旦期间,天津市蓟州区下仓镇乔安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印俊高兴地说。

  如今的乔安子村,能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红色旅游村,离不开一支教育帮扶力量——天津财经大学驻村帮扶工作组。四年时间里,帮扶工作组发挥教育优势,挖掘乡村红色资源,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再把旅游资源转为致富来源,让农民鼓了口袋、富了脑袋,给帮扶村留下了带不走的致富源泉。

  


  深挖红色资源


  五年前的乔安子村和沽东村,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2017年8月,天津财经大学选派李强、晋斐、牛磊组成工作组,赴蓟州区东南最边沿的下仓镇乔安子村和沽东村开展驻村帮扶。到村不久,工作组便大致了解村里的情况: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谋生,村里主要留下老人、儿童和妇女。“空心村”该怎么发展?工作组成员心里常装着这个问题。

  “乔安子村紧邻河北唐山玉田县,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过黄土坎战斗,我们好些人都参与过嘞!”在一次走村入户中,一名八十多岁的老人告诉帮扶组。面对这个有红色底蕴的“空心村”,作为高校教师的李强立即来了兴趣,决定深挖村里的红色故事。

  说干就干,帮扶组立即行动起来,成立顾问委员会,把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集中在党群服务中心,听他们讲述红色往事。一边听,一边用手机录音,两个月时间里,帮扶组白天东奔西走,与老人们促膝长谈、与相关部门核实资料,晚上整理素材……一点点找线索,挖冀东革命史,把不为人知的红色故事挖掘出来。

  很快,在学校的支持和工作组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单位来到村里,聆听红色故事,感悟革命艰辛,品尝农家茶饭,体验农耕过程……乔安子村的乡村红色旅游做了起来。

  


  带富红色乡村


  “仅靠旅游产业并不够,得有具体的产业作为依托。”红色旅游发展起来后,工作组并未止步于此,继续琢磨发展路子。帮扶组了解到,周边村民种的蔬菜不好卖。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帮扶组决定卖菜,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到城里。

  帮扶组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售卖。一个是成立“天财人爱心帮扶助农群”;另一个是与农产品公司合作,为村里申请到一台流动售货车,党员来村参观、帮扶组外出讲党课时,流动售货车就在附近展卖优质农产品,将销售额的10%纳入村集体收入。靠着这两个渠道,截至2021年帮扶结束时,两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到20多万元。

  


  厚植红色文化


  “起初只有我们一个团队在这里驻村帮扶,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单位与乔安子村、沽东村结对共建,聚各方之力为村里建设贡献智慧。”李强说。随着两村知名度的逐渐提高,到村里送文化、送服务的教师们络绎不绝。

  为充分利用好这些“送上门”的教育资源,帮扶组创办了“乔安子夜大学”。没有场地和设施,就租用村民的院子,搞起了夜大学。结合村里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情况,请医学院校的教授为老人普及养生保健常识、把音乐教师请到乡村课堂、给家长讲学前教育知识……让好教育在乡村落地生根,点燃乡村教育的火种。这些不定期开办的乡村大课堂几乎场场“爆满”,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驻村虽已结束,但天津财经大学的帮扶仍在延续。回校一年多,帮扶组仍牵挂着村里的乡亲们,关心乡村振兴事业,不仅继续发挥教育的力量帮扶乡村,更从乔安子村的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反哺教育,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2022年9月底,一块“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挂到了乔安子村,由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统计学院、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天津市河北区育婴里小学、天津市蓟州区下仓镇中心学校四校共同挂牌。利用好帮扶组挖掘出的红色资源,作为重要课程资源,可以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

  “别小看这块牌子,对村民、教师、学生、游客来说意义可不小。”李强告诉记者,“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挂牌,不仅能让老师有更丰富的课程素材、更多样的授课方式,也能让学生和游客在玩中学,还能给村里带来“人气”和经济收入,这是帮扶组为村留下的红色致富源泉。


链接:农民日报:https://szb.farmer.com.cn/2023/20230113/20230113_006/20230113_006_8.htm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