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圆桌
财政政策盘活资产:城市更新的创新引擎
竹志奇
城市更新作为存量时代城市发展的战略抓手,其价值核心不仅在于空间形态重塑,更在于将“沉睡存量”转化为“活跃增量”,实现资产盘活与价值提升。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将高质量城市更新列为重点任务。近年来,以资产盘活为纽带,财政政策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成为推动城市更新与创新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关键。
一、功能重塑:财政引导下的资产创新价值释放
资产盘活的前提是打破存量空间的功能制约,通过精准的功能定位与业态重构,提升资产的内在价值。城市更新中,高质量资产的形成并非简单依赖硬件改造,而是源于空间功能与城市创新需求的深度适配,这一过程体现为“三层跃升”:一是从生产载体跃升到创新平台。对低效工业用地、老旧厂区等存量资产,财政可通过专项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补助等方式,支持规划调整和功能转换,引导叠加研发办公、成果转化、配套服务等创新复合业态,使资产从“单一生产载体”转变为“创新要素聚合平台”;二是从基础居住跃升到创新社群。针对老旧社区及周边配套设施,财政可通过补短板项目投入、公共服务提升资金等举措,推动居住空间与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促使其从“基础居住空间”升级为“宜居宜业的创新社群载体”;三是从分散资源跃升到生态单元。面对零散闲置资源,财政可通过统筹整合预算、奖励政策等方式,推动资源集聚利用,实现从“分散低效状态”向“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单元”转化。财政政策贯穿功能重塑全过程,不仅优化了空间布局,提升了服务品质,更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持续放大资产的创新价值,为创新城市建设夯实了基础。
二、机制创新:财政政策撬动资产收益链重构
资产盘活的核心在于构建持续稳定的收益链,为城市更新和创新城市建设实现资金循环。要突破“重改造、轻运营”的传统局限,必须依托市场化机制创新,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撬动作用。第一,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营机制,财政通过引导基金、政策激励等方式,吸引专业运营商与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将政府主导的建设投入与市场化的运营管理高效衔接,释放资产运营活力。第二,推动收益分配模式创新,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财政支持产权分割、特许经营、收益共享等机制设计,兼顾政府、企业与居民利益,实现收益对后续更新的反哺和创新要素的持续激励。第三,强化资产证券化和要素流动,财政助力资产通过金融工具完成产权流转,将沉淀资产转化为可流动的市场资本,显著提升融资能力与配置效率。机制创新的核心,是凭借财政政策的杠杆与保障,把高质量资产的“潜力”转化为“可持续收益”,打通资产价值释放与回流的闭环,破解城市更新资金难题。
三、价值循环:财政驱动资产收益反哺创新生态
资产盘活形成的收益,最终需反哺于创新城市建设,形成“更新赋能资产、资产支撑创新”的良性循环。这种反哺并非单纯的资金回投,更应是通过财政引导下的资源再配置,精准对接创新需求。一方面,将资产收益有针对性地引入创新生态建设,比如用于完善实验室等创新基础设施,支持人才公寓等创新场景落地,持续降低创新主体成本,强化城市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以资产增值拉动城市功能升级,把收益投入交通、公共服务提升和开放平台搭建中,增强城市双循环枢纽功能——既提升内部创新资源流通效率,又增强对全球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实质上,这一循环机制实现了资产“经济价值”向创新“生态价值”的持续转化,使城市更新不仅优化空间,更培育新动能,支撑创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财经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TJYJ24-004阶段性成果)
链接: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9/22/content_143088_2651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