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诺
会展1801
校学生会副主任
商学院团委办公室主任、全媒体中心平面设计部部长
会展经济与管理/主修 金融学/辅修
GPA:3.854/4.0 专业排名:1/35
科研项目:
1.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天津赛区二等奖
2.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天津市三等奖、最佳创意奖
参赛作品:《音里寻——给我一首歌的时间 给你力量 》商业计划书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课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非遗文化再生产耦合发展机制研究》
4.SRT 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 (主持人) 课题《研学旅游价值共创机制研究》
5.SRT 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主持人) 课题《节事品牌活动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创造》
6.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天津市立项
项目《小红星》
部分荣誉:
“国家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 ”、校级“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干部
实习经历:
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志愿者、亦莘(上海)商务咨询公司商业分析实习生、 南京市防疫志愿者
序:听闻少年二字,应与平庸相斥。杨一诺的路是繁华盛开,是人声鼎沸。她是时间管理的能者,合理划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兼顾课余工作和日常学习;她是科研探索的工匠,精雕细琢,甘做“冷板凳”,面对挫折永不放弃;她是生活的智者,始终乐观向上,热情洋溢地面对生活。
“这三年的社团经历让我懂得了坚持与责任的重要性,也帮助我综合发展自己,也增长了才干。”
这是杨一诺参与了八项社团工作后的心得体会。优秀的人从来都不只是局限于学习这一方面,而是兼顾各个方面,使自己得到综合成长。她也坦言在帮助同学,辅佐老师的过程中,找到了参加这些工作的意义。

当然,在最开始杨一诺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学生工作有时会打断她持续完整的学习过程,也会透支自己的学习时间,多多少少产生一些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杨一诺认为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只要在学习的时候专注于学习,工作的时候专注于工作,保持干好一件事的决心,影响就没那么大了。”
一方面,杨一诺通常会用番茄钟、forest这类软件来强制自己保持一定的专注性,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与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有关。

她在学习中通常采用交叉学习法,将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和需要动手去算的科目穿插学习,比长时间啃同一科的效率更高。“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于我而言,我会在三个小时中,将时间分开,学习不同的科目,这可以使我提高效率。”
高中是文科生的杨一诺在学习数学类的科目时会比较吃力,但她课上紧跟老师的脚步,下课及时巩固重难点,再去看网课,做练习。一轮轮回顾后,即使是比较难学的科目最后也能考到九十几分。
“就是利用好一切的时间来学习,但是工作的时候也不能耽误。“秉持这一原则,杨一诺一次次战胜着困难,但大三下学的压力还是让她有些始料不及。在社团换届,志愿活动和保研夏令营外,杨一诺每周还要上二十多节课。
各种事情堆叠在一起,时间非常紧张,权衡后杨一诺放弃了很多入营机会,选择保住绩点,专心复习自己的专业课。尽管如此,杨一诺有时还是忙到需要压缩吃饭、娱乐的时间,但她从未轻言放弃;即使不易,也始终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右二)
团子在佩服杨一诺专注的同时,也对她能有这么多的精力来面对学生工作与学习产生了好奇。杨一诺认为拥有充足的睡眠是必要的,尽管我们常说今日事今日毕,但是过分透支自己的身体还是不可取的。身体超负荷的运转也会导致第二天没有精力来面对学习。
另外杨一诺也会采取健身锻炼的方式保持身体健康,经常运动也使她的精力更加充沛。有时面对焦虑情绪时,运动也不失为一项排压方式。
“走上科研这条道路,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要甘坐冷板凳,要有沉下心来做科研的决心。”
在大一懵懵懂懂之际,杨一诺就走上了科研这条道路。在大一的时候她就已经申请过大创项目,但是由于当时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并未收获什么成果。但这也为她的科研道路奠定了一些基础。

大二时杨一诺申报了srt项目,老师要求他们找一些资料。杨一诺刚开始一味追求查找速度,导致搜集的文献质量不高。在老师的一番教育后,杨一诺懂得了科研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需要坐得住冷板凳。检索一篇又一篇论文,查阅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中,她磨掉最初的浮躁,开始学会坚持和忍受,渐渐习惯了繁琐的程序,习惯了专注和寂寞。
“没有立项的项目也不要灰心,不要放弃,可以找老师问这个项目为什么没能立项,有哪些方面的不足,然后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慢慢改进,打磨。”没有无用的经历和努力,缺乏经验时的比赛经历也是未来突破的积累。

就像黑夜里的光总是格外耀眼,静默中开出的花也分外动人。沉下心来打磨,慢慢修改完善,杨一诺把一个项目从校级大创做到”互联网+“荣获二等奖,最后获得市级三等奖。“刚开始不会很完美,但是会越来越好的。“
在确定选题方面,杨一诺说:”我们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的,只有团队成员共同产生了兴趣,才能长久的深入研究,把这个选题做好。“例如大创项目《音里寻——给我一首歌的时间 给你力量 》的商业计划书,就是因为团队成员都喜欢唱歌确定了这个选题。
兴趣是第一位的,也有市场选择的导向作用,也是因为市场的缺乏,才激励杨一诺团队选择这个选题。做一个项目是由本身的社会价值存在的,要以针对市场以及社会需要来作为选择选题的一个着力点。

在谈及科研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时,杨一诺说到:“是一个耐得住寂寞,专注坚持的过程,这需要自己到知网上搜集很多篇论文进行分析,一个大创项目的进行期可能都会持续一年多,在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努力。”
在科研上,选择队友也是重要的方面,良好的团队协作以及有默契的的队员都是科研最大的助力。杨一诺一般会选择与自己优势互补的队员,找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组队,好让各自所学都有发挥。或者找自己较为相熟的同学,会有良好的默契。
杨一诺认为队友之间的相处,真诚待人是最重要的,队友之间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纽带关系,才能促进团队沟通和协作。

(右一)
问到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科研项目时,杨一诺毫不犹豫地说了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的《小红星》项目,"这个项目是由我上一届的学长学姐带着我们做的,然后他们毕业之后,这个项目就交给了我们。算是历时比较久,而且很有价值的一个研究课题。"
这样一个本着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的有社会价值的课题,也让杨一诺接下了学长学姐的接力棒,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进发。

另外,杨一诺对研学旅游很感兴趣,也看到了它的极具潜力的发展空间,便以此为主题展开研究。大二时单独做一个较有深度的课题比较困难,好在张威老师细致的指导,引领他们解决了一道道难题。从调研到收集数据,从查找论文到数据整理,以兴趣和热爱为引,杨一诺慢慢接近藏在幕后的谜底。放眼未来,她还希望能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深入探索研学旅游的主题。
”我们总会遇到焦虑的时候,但在焦虑的时候更应该行动起来,始终要相信越努力,越幸运。“
由于会展专业属于比较新兴的专业,开设的学校相对较少,杨一诺在投保时受到一些限制。为增大入营机会,她采用海投战略。

南开是杨一诺第一个入营的学校。当时入营的53位同学,除了杨一诺外都来自985和211,竞争非常激烈。自我介绍的环节中,大家耀眼的本科学历让杨一诺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但更多感到自己三年付出的价值。
种下希望之花,我们用心浇灌,期待着她现时的明艳,却更珍惜她破土昂扬的勇气。虽然杨一诺后来没有获得南开的offer,但能和最优秀的同学们站上同一平台交流学习,这场体验本身就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突破。
由于很多夏令营与期末考试的时间冲突,为保住绩点,杨一诺只参加了南开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的夏令营,而把重点放在了九月的预推免上。压力大的时候,她会找同学和父母倾诉。
在最焦虑的时期,杨一诺会每天在从图书馆回到宿舍的路上和父母打电话。一直对她管理民主的父母也会给予她支持和力量。他们总会告诉杨一诺,只要有比赛就会有名次的先后之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只要尽全力就好。团子想,父母的体谅和支持,也是杨一诺面对焦虑的法宝吧。

在预推免报学校时,杨一诺也有很大压力,她坦言,“当时真的是一直都在报学校,白天也在报,晚上也在报。”但在“海投”中,杨一诺也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搜集资料,在交流中发现不足,完善自己的资料。
最终杨一诺意外地入营了许多不敢想象的学校,最后也惊喜地收到了山东大学的录取offer。

在未来的时间里,杨一诺仍在努力丰富自己的路上。她将学习一些软件应用,阅读关于自己研修方向的相关书籍,为自己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做一些准备。
前路浩浩荡荡,万事尽可期待。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之河里,杨一诺探寻时间管理的方法,用无数个努力后璀璨的日子,终铺就了一条光辉灿烂的道路。叩响山东大学的府门,相信未来会是花开万里。